产品型号:
更新时间:2025-10-23
厂商性质:代理商
访 问 量 :644
021-34556080
相关文章
Reh人急性非B非T淋巴细胞白血病
Reh人急性非B非T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ji具研究价值的罕见亚型,因源自 15 岁患者骨髓原代细胞并成功建立稳定细胞系而得名。作为 ALL 中占比不足 10% 的特殊类型,它打破了传统 ALL 按 B/T 淋巴细胞谱系分类的常规,以 “无典型 B/T 细胞标志物、携带特征性染色体易位" 为核心特征,不仅为血液肿瘤亚型研究提供了独特样本,更成为解析 ALL 异质性发病机制、开发精准治疗策略的关键模型,在儿童与青少年 ALL 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从临床生物学特征来看,Reh 人急性非 B 非 T 淋巴细胞白血病呈现出鲜明的特异性。在细胞形态层面,其白血病细胞具典型淋巴母细胞形态:胞体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 8-12μm,胞质稀少且呈嗜碱性,瑞氏染色后呈淡蓝色,部分细胞胞质内可见细小嗜天青颗粒;细胞核大而饱满,占细胞体积 2/3 以上,染色质呈细致疏松的颗粒状,核仁清晰可见(多为 1-2 个),核膜完整,这些形态特征与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的共性表现一致,但在免疫表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免疫分型是其核心鉴别要点 ——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该亚型白血病细胞不表达 B 淋巴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如 CD19、CD20、CD22、 cytoplasmic IgM),也不表达 T 淋巴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如 CD3、CD4、CD8、TCRαβ),却高表达早期造血细胞与淋巴系前体细胞标志物,如 CD34(造血干细胞标志物)、CD10(普通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抗原,CALLA)、HLA-DR(人类白细胞抗原 - DR),其中 CD34 与 CD10 双阳性表达是其重要免疫表型特征,这一特性使其被归类为 “未分化或低分化淋巴母细胞白血病",也解释了其在 ALL 谱系分类中的特殊地位。
遗传学改变是 Reh 人急性非 B 非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另一核心标志,其中 t (12;21)(p13;q22) 染色体易位最为关键。该易位导致 12 号染色体上的 TEL(ETV6)基因与 21 号染色体上的 AML1(RUNX1)基因发生融合,形成 TEL-AML1(ETV6-RUNX1)融合基因。这一融合基因在儿童 ALL 中发生率约为 20%-25%,但在非 B 非 T 亚型中较为罕见,成为 Reh 亚型的独特遗传学标签。TEL-AML1 融合蛋白通过干扰正常 TEL 与 AML1 的转录调控功能,抑制造血细胞正常分化、促进细胞异常增殖 —— 正常情况下,TEL 作为转录抑制因子调控细胞凋亡,AML1 作为核心结合因子参与造血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二者融合后形成的嵌合蛋白会竞争性结合 AML1 靶基因启动子,同时保留 TEL 的抑制结构域,导致 p21、p16 等抑癌基因表达下调,最终引发淋巴前体细胞恶性转化,这一机制也为该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明确分子靶点。
在诊断与研究应用方面,Reh 人急性非 B 非 T 淋巴细胞白血病凭借其独特性成为重要工具。诊断层面,需结合多维度检测:形态学检查观察淋巴母细胞形态特征,免疫分型通过流式细胞术确认 “无 B/T 标志物、CD34+CD10+HLA-DR+" 表型,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如荧光原位杂交 FISH、实时荧光定量 PCR)验证 t (12;21) 易位及 TEL-AML1 融合基因,三者结合可实现精准分型,避免与其他 ALL 亚型或急性髓系白血病混淆。研究应用上,基于该疾病建立的 Reh 细胞系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作为体外研究模型,它可用于解析 TEL-AML1 融合基因的下游调控网络,通过基因沉默、过表达等技术筛选融合基因依赖的关键信号通路(如 Ras/MAPK、PI3K/Akt);同时,该细胞系对多种治疗干预敏感,可用于新型抗白血病药物的体外筛选,如针对 TEL-AML1 蛋白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剂、靶向 CD10 或 CD34 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为临床治疗提供前期实验数据。
从临床意义来看,Reh 人急性非 B 非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为 ALL 精准诊疗带来重要启示。一方面,其罕见性与特异性推动了 ALL 亚型分类的细化,促使临床重视 “非 B 非 T 谱系" 这一易被忽视的群体,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另一方面,TEL-AML1 融合基因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融合基因在 ALL 发病中的共性机制,为开发针对该类遗传学异常的泛靶点药物提供了思路。此外,Reh 细胞系的建立架起了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桥梁,通过体外实验验证的治疗策略可快速推进至动物模型验证,加速了从 “实验室" 到 “病chuang" 的转化进程,尤其为儿童与青少年 ALL 患者(该亚型高发人群)的治疗优化提供了新方向。
不过,该疾病研究仍存在局限:目前对其发病的微环境影响(如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因子)研究较少,且临床病例罕见导致循证医学证据不足,治疗方案多参考其他 ALL 亚型,缺乏针对性标准方案。未来需通过多中心协作积累临床数据,结合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等技术深入解析疾病异质性,进一步挖掘潜在治疗靶点,推动该罕见亚型白血病诊疗水平的提升。
Copyright © 2025 上海乾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41625号-1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