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型号:细胞
更新时间:2025-10-28
厂商性质:代理商
访 问 量 :950
021-34556080
相关文章
P615小鼠乳头状肺腺癌瘤株
P615小鼠乳头状肺腺癌瘤株是源自小鼠自发乳头状肺腺癌的恶性肿瘤模型,具备临床肺腺癌的典型病理特征 —— 乳头状组织结构、强致瘤性及转移潜能。该瘤株可通过体内移植构建稳定的肺癌模型,模拟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肺癌病理机制研究、抗肿瘤药物筛选及治疗策略优化提供关键实验载体,广泛应用于肿瘤学、药理学及分子医学领域。
一、核心生物学特性
(一)来源与病理本质
P615 瘤株源自 C57BL/6 小鼠的自发性乳头状肺腺癌,经体内传代筛选纯化建立。其病理类型与人类肺腺癌中的乳头状亚型高度吻合,肿瘤组织由多层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构成,形成明显的乳头状突起(中央含纤维血管轴心),细胞异型性显著(核仁增大、染色质浓集),且保留肺腺癌的分化特征(如表达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 SP-C、细胞角蛋白 CK7),为模拟临床肺腺癌的病理表型提供了可靠模型。
(二)生长与致瘤特征
体外培养时(原代培养),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形态,贴壁生长时呈不规则多边形,局部可见细胞堆积形成的 “乳头状样" 克隆;胞质丰富,含细小颗粒,细胞核大而不规则,核仁明显(2-3 个),分裂象多见(符合恶性肿瘤细胞增殖特征)。
体内致瘤性ji强:将 1×10⁶-2×10⁶个肿瘤细胞接种于同源 C57BL/6 小鼠的背部皮下或肺内,皮下接种后 7-10 天可形成明显肿瘤结节(直径约 0.5cm),肺内接种后 2-3 周可检测到肺内肿瘤病灶;肿瘤生长速率稳定,皮下肿瘤体积倍增时间约 7-10 天,且可稳定传代(体内传代 50 代以上仍维持致瘤性与病理特征),便于长期实验研究。
(三)分子表型与转移特性
分子层面,P615 瘤株携带肺腺癌相关的关键分子改变,与临床患者肿瘤特征高度契合:
驱动基因与信号通路:存在 Kras 基因突变(常见于肺腺癌,发生率约 30%-50%),持续激活 Ras/MAPK 信号通路;同时 PI3K/AKT、NF-κB 等促癌信号通路异常活化,这些通路的激活与肿瘤细胞增殖、抗凋亡密切相关;
肿瘤标志物:高表达肺腺癌相关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CYFRA21-1),可通过 ELISA 检测血清中标志物水平,用于评估肿瘤生长状态与治疗效果;
转移潜能:具备一定的肺内转移与淋巴结转移能力,将肿瘤细胞尾静脉注射后,3-4 周可在小鼠肺内形成多发转移灶(通过 HE 染色可清晰观察),转移率约 30%-40%,可用于肺癌转移机制研究与抗转移药物筛选。
二、模型构建与操作流程
(一)体外原代培养方法
P615 瘤株的体外培养以维持肿瘤细胞恶性表型为核心,操作流程如下:
肿瘤组织获取:从荷瘤小鼠体内取出皮下或肺内肿瘤组织,用无菌 PBS 冲洗 3 次,去除表面血液与坏死组织,分割成 1-2mm³ 的小块;
组织消化:加入含 0.1% 胶原酶 Ⅳ 与 0.02% EDTA 的消化液,37℃振荡孵育 1-2 小时(期间每隔 20 分钟轻轻吹打一次),直至组织块分散为单细胞悬液;
过滤与纯化:用 70μm 细胞筛过滤细胞悬液,去除未消化的组织碎片,1000×g 离心 5 分钟收集细胞;
培养体系:采用RPMI-1640 培养基(含 25mM HEPES 缓冲液),添加 15% 胎牛血清(需筛选支持肿瘤细胞生长的批次)及 1% 抗菌试剂;培养环境为 37℃、5% CO₂、湿度 95%,pH 维持在 7.0-7.2;
传代与维持:细胞汇合度达 70%-80% 时传代(避免过度汇合导致细胞分化),传代比例 1:2-1:3,采用含 0.02% EDTA 的细胞解离液消化(孵育时间 2-3 分钟),体外传代不超过 10 代(防止体外培养导致转移潜能丢失)。
(二)体内肿瘤模型构建
根据研究需求,可构建不同类型的 P615 肺癌模型,常用方法如下:
皮下移植模型(zui常用,操作简便):
细胞准备:收集对数生长期的 P615 肿瘤细胞,用无菌 PBS 调整浓度为 1×10⁷ cells/mL;
接种操作:取 6-8 周龄雌性 C57BL/6 小鼠(同源背景,避免免疫排斥),背部皮下注射 0.2mL 细胞悬液(含 2×10⁶个细胞);
模型监测:接种后每日观察小鼠状态,每隔 3 天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体积(体积 = 长 × 宽 ²/2),绘制肿瘤生长曲线,通常接种后 2-3 周肿瘤体积达 1-2cm³ 时进行实验干预(如药物处理)。
肺内原位移植模型(模拟临床肺癌生长微环境):
细胞准备:将肿瘤细胞用无菌 PBS 调整浓度为 5×10⁵ cells/100μL;
接种操作:小鼠经麻醉处理后,通过胸腔注射方式,将 100μL 细胞悬液注入肺内;
模型验证:接种后 2-3 周,通过 micro-CT 或解剖观察肺内肿瘤病灶,HE 染色验证肿瘤病理特征,该模型更适合研究肺癌的原位生长与转移机制。
转移模型(研究肺癌转移过程):
细胞准备:肿瘤细胞浓度调整为 1×10⁶ cells/200μL;
接种操作:小鼠尾静脉注射 200μL 细胞悬液,3-4 周后解剖观察肺内转移灶,通过计数转移灶数量评估肿瘤转移能力。
(三)瘤株冻存与复苏(体内传代保种)
P615 瘤株主要通过体内传代保种(体外培养易丢失特性),冻存操作针对肿瘤组织或单细胞悬液:
肿瘤组织冻存:
取生长良好的皮下肿瘤(无坏死),分割成 1-2mm³ 小块,放入含 10% 二甲基亚砜(DMSO)、20% 胎牛血清、70% RPMI-1640 的冻存液中;
梯度降温(4℃ 30 分钟→-80℃过夜→液氮保存),复苏时将组织块取出,37℃快速解冻后,直接接种于小鼠皮下,10-14 天可形成肿瘤。
单细胞悬液冻存:
按体外原代培养方法制备肿瘤单细胞悬液,调整浓度为 5×10⁶ cells/mL,加入冻存液后梯度降温;
复苏时解冻细胞,离心去除 DMSO,接种于小鼠皮下或体外培养,复苏存活率约 70%-80%。
三、主要研究应用场景
(一)肺癌病理机制研究
P615 瘤株是解析肺腺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理想模型:
驱动基因功能验证: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敲除或突变 Kras 基因,观察对肿瘤细胞增殖、转移的影响,明确驱动基因在肺腺癌中的作用;
信号通路研究:利用特异性抑制剂阻断 Ras/MAPK、PI3K/AKT 等通路,检测肿瘤生长速率与通路相关蛋白(如 p-ERK、p-AKT)表达变化,解析通路调控机制;
肿瘤微环境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如 T 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情况,研究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抑制的关联,为相关治疗研究提供依据。
(二)抗肿瘤药物筛选与评价
基于 P615 模型的稳定性,可开展多类型药物的活性评估:
药物敏感性测试:将临床常用肺癌治疗药物通过腹腔注射或口服方式给予荷瘤小鼠,每隔 3 天给药一次,通过对比给药组与对照组的肿瘤体积、小鼠存活时间,评估药物的抗肿瘤效果;
靶向药物研发:针对 P615 瘤株的 Kras 突变或活化通路,设计小分子抑制剂(如 Kras G12C 抑制剂),检测药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 Western blot 验证靶点蛋白抑制效果;
免疫相关治疗评估:在荷瘤小鼠模型中,注射 PD-1/PD-L1 抗体、CAR-T 细胞等制剂,检测肿瘤组织中效应 T 细胞浸润增加情况与肿瘤消退效果,研究相关治疗在肺腺癌中的疗效与机制。
(三)肺癌诊断与预后标志物研究
利用 P615 模型的标志物表达特性,助力诊断技术与预后评估体系开发:
标志物验证:检测荷瘤小鼠血清中 CEA、CYFRA21-1 的动态变化,分析标志物水平与肿瘤体积的相关性,为临床肺癌标志物检测的解读提供参考;
诊断方法开发:以 P615 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分子(如突变 Kras、异常表达的表面蛋白)为靶点,构建荧光探针、免疫传感器等新型诊断技术,通过肿瘤组织或血清样本验证检测灵敏度与特异性;
预后模型构建:在 P615 转移模型中,分析转移相关分子(如 MMP-9、VEGF)的表达与小鼠存活时间的关联,构建预后评估模型,为临床肺癌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实验依据。
(四)肺癌转移机制与抗转移研究
P615 瘤株的转移潜能使其成为肺癌转移研究的重要工具:
转移关键基因筛选:通过 RNA 测序对比 P615 原发肿瘤与转移灶的基因表达差异,筛选转移相关基因(如 Snail、Twist 等上皮 - 间质转化相关基因),通过基因干扰验证其对转移的影响;
抗转移药物筛选:将候选抗转移药物(如 MMPs 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给予荷瘤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模型观察肺内转移灶数量变化,评估药物的抗转移效果;
转移微环境研究:通过免疫荧光检测转移灶周围的血管密度、基质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分布,研究转移微环境对肿瘤细胞定植、生长的调控作用,为阻断转移提供新靶点。
四、实验应用注意事项
模型背景与免疫状态控制:P615 瘤株需接种于同源 C57BL/6 小鼠(避免免疫排斥影响致瘤性),小鼠年龄选择 6-8 周龄(免疫功能稳定,肿瘤生长速率一致);若开展免疫相关治疗研究,需使用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小鼠,避免环境微生物干扰免疫功能。
肿瘤接种操作规范:皮下接种时需避开血管密集区域,确保接种部位一致(如背部右侧同一位置),减少因接种差异导致的肿瘤生长不均;肺内原位接种需严格控制麻醉深度与接种剂量(过多易导致小鼠死亡,过少难以形成肿瘤),接种后观察小鼠呼吸状态,避免气胸等操作并发症。
肿瘤监测与伦理合规:体内实验需每日观察小鼠状态(如精神、食欲、体重变化),肿瘤体积超过 2cm³ 或小鼠出现明显痛苦(如呼吸困难、体重下降超过 20%)时,需按动物伦理要求实施安le死;实验前需通过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批,严格遵守 3R 原则(替代、减少、优化)。
瘤株传代与表型稳定:体外传代不超过 10 代,长期保种优先选择体内传代(每 3-4 周传代一次),传代时选择生长良好、无坏死的肿瘤组织(确保病理特征与致瘤性稳定);每次实验前需通过 HE 染色验证肿瘤的乳头状结构,通过 PCR 检测 Kras 基因突变状态,确保瘤株表型未发生改变。
药物实验对照设置:开展药物筛选时,需设置多重对照 —— 空白对照(未处理荷瘤小鼠)、溶剂对照(药物溶剂处理)、阳性对照(已知活性的抗肿瘤药物),每组小鼠数量不少于 5 只(确保统计有效性);同时记录药物对小鼠体重、行为的影响,评估药物毒性,避免仅关注抗肿瘤效果而忽略安全性。
Copyright © 2025 上海乾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41625号-1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