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乾思生物

生命科学产品一站式供应商

服务热线:021-34556080

产品中心

PRODUCTS CENTER
小鼠小胶质细胞
产品简介:

小鼠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固有免疫细胞,分布于脑和脊髓,承担免疫防御、神经修复及稳态维持功能,是研究神经炎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实验材料。

产品型号:

更新时间:2025-10-10

厂商性质:代理商

访 问 量 :591

服务热线

021-34556080

立即咨询
产品介绍

小鼠小胶质细胞

小鼠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te有的固有免疫细胞,广泛分布于脑实质与脊髓组织中,作为 CNS 免疫防御的 “第一道防线",兼具免疫监视、神经保护与稳态维持等多重功能,因能精准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成为研究神经炎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脑损伤修复的核心实验材料,在神经科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从细胞定位与生物学特征来看,其起源于胚胎期的卵黄囊髓系前体细胞,在胚胎发育阶段迁移至中枢神经系统并定植,随后逐渐分化为成熟细胞,均匀分布于大脑皮层、海马、小脑、脊髓等各个区域,且不同脑区的细胞在形态与功能上存在细微差异。成熟状态下,其具有典型的 “分支状" 形态,胞体小而呈圆形,突起细长且反复分支,这些突起可不断伸缩运动,实时监测周围神经微环境的变化 —— 当感知到病原体入侵、神经损伤或异常信号时,会快速启动活化程序,完成从 “静息态" 到 “活化态" 的转变,这一动态特性是其实现免疫防御功能的关键基础。

在形态与功能的动态关联上,该细胞的形态变化直接对应功能调整。静息状态下,细长的分支突起可覆盖较大的神经组织区域,通过吞噬细胞碎片、清除异常蛋白(如淀粉样蛋白)维持神经微环境稳态,同时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如 BDNF)促进神经元存活与突触形成;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如脑外伤、缺血)或病原体感染时,细胞会迅速活化,表现为胞体增大、突起缩短变粗,同时表达大量免疫相关分子(如 TLR4、MHCⅡ 类分子),一方面通过吞噬作用清除坏死组织与病原体,另一方面释放炎症因子(如 IL-1β、TNF-α)调控炎症反应 —— 适度活化可促进损伤修复,过度活化则可能引发慢性神经炎症,加剧神经损伤,这一 “双ren剑" 效应使其成为研究神jing病理机制的核心靶点。

培养条件方面,其体外培养需模拟中枢神经系统的微环境,通常从新生小鼠(出生 1-3 天)的脑组织中分离获取:通过机械研磨结合胰dan白酶消化法分散脑组织,再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或免疫磁珠分选技术(针对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 CD11b、CD45low)纯化细胞,最终接种于经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皿中。基础培养基常用 DMEM/F12,添加 10% 胎牛血清提供营养,同时需补充重组 GM-CSF 或 M-CSF 维持细胞活性与分化状态;培养环境需维持 37℃恒温、5% CO₂的气体平衡,培养基 pH 稳定在 7.2-7.4 之间,培养过程中需定期更换培养基(每 2-3 天一次),避免代谢废物积累影响细胞功能,纯化后的细胞可在体外维持 7-10 天的活性,适合开展短期功能实验。

在科研应用领域,其价值体现在多个关键方向。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可用于探究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中细胞的活化机制 —— 例如在 AD 模型中,观察细胞对淀粉样蛋白的吞噬能力变化,分析其分泌的炎症因子对神经元损伤的影响,为开发调控细胞功能的治疗药物提供实验依据;在神经炎症研究中,可通过体外模拟炎症环境(如 LPS 刺激),研究细胞活化的信号通路(如 NF-κB 通路),明确炎症反应的调控节点;在脑损伤修复研究中,可观察细胞在损伤后的迁移、增殖及吞噬过程,评估神经营养因子或药物对细胞功能的调控效果,探索促进脑损伤修复的新策略;此外,还可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构建特定基因缺陷的细胞模型,研究该基因在细胞活化、吞噬功能中的作用,进一步解析中枢神经系统免疫调控的分子网络,为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提供重要支撑。


 

在线留言

ONLINE MESSAGE

留言框

  • 产品:

  • 您的单位: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常用邮箱:

  • 省份:

  • 详细地址:

  • 补充说明:

  • 验证码:

    请输入计算结果(填写阿拉伯数字),如:三加四=7
  • 服务热线 021-34556080
  • 电子邮箱

    info@biobaiye.com

扫码加微信

Copyright © 2025 上海乾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41625号-1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