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型号:
更新时间:2025-11-04
厂商性质:代理商
访 问 量 :618
021-34556080
相关文章
M-1小鼠肾集合管细胞(含SV40病毒序列)
M-1小鼠肾集合管细胞(含SV40病毒序列)是从正常小鼠肾脏集合管组织中分离,并通过转入猿猴病毒 40(Simian Virus 40,SV40)大 T 抗原基因实现永生化的上皮细胞株。其保留了肾集合管细胞的核心生理功能,同时因病毒序列赋予稳定增殖特性,成为研究肾脏集合管生理功能、离子转运机制及肾脏疾病病理过程的经典体外模型,在肾脏生理与病理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从细胞来源与永生化背景来看,M-1 细胞的原始细胞取自小鼠肾脏皮质与髓质交界处的集合管上皮细胞 —— 肾集合管是肾脏排泄与重吸收的关键结构,负责调节尿液浓缩、酸碱平衡及离子稳态,其功能异常与尿崩症、肾小管酸中毒等疾病密切相关。为突破原代肾集合管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有限的局限,研究者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将 SV40 病毒的大 T 抗原基因导入原代细胞:大 T 抗原可与细胞内抑癌蛋白(如 p53、Rb)结合并抑制其功能,打破细胞周期调控限制,使细胞获得无限增殖能力,最终形成可稳定传代的 M-1 永生化细胞株。该细胞株保留了原代肾集合管上皮细胞的核心表型特征:高表达集合管特异性标志物(如水通道蛋白 2 [AQP2]、上皮钠通道 [ENaC]、钠钾氯共转运体 [NCC]),细胞形态呈典型的立方状上皮形态,体外培养可形成极性单层结构,与体内集合管上皮的组织形态高度一致。
在核心生物学特性方面,M-1 细胞(含 SV40 病毒序列)展现出三大关键特征。其一,稳定的永生化增殖能力:得益于 SV40 大 T 抗原的作用,细胞可在体外长期稳定传代(50 代以上),倍增时间约为 24-30 小时,且传代过程中形态、标志物表达及生理功能无显著变化 —— 相比原代细胞仅能传代 3-5 代的局限,M-1 细胞大幅延长了实验周期,为长期动态研究提供可能。其二,完整的离子与水转运功能:作为肾集合管细胞模型,M-1 细胞保留了集合管的核心生理功能,可响应激素调控实现离子与水的转运:例如,在抗利尿激素(ADH)处理后,细胞内 AQP2 会向细胞膜转移,显著增强水重吸收能力;在醛固酮作用下,ENaC 活性上调,促进钠离子重吸收,这一调控过程与体内集合管的生理响应wan全一致,为研究激素调控肾脏功能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想模型。其三,SV40 病毒序列的可控性与安全性:细胞中整合的 SV40 大 T 抗原基因仅负责维持细胞永生化,不产生成熟病毒颗粒,避免了病毒扩散风险;同时,大 T 抗原的表达可通过特定启动子调控(如四环素诱导启动子),便于研究永生化状态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兼顾了实验便利性与安全性。
在体外培养与维护细节上,M-1 细胞对培养环境的生理条件要求较高,需模拟肾脏内环境以维持其功能特性。常规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DMEM/F12 混合培养基(添加碳suan氢钠调节 pH 至 7.3-7.4,模拟体液酸碱平衡),培养基中需补充谷an酰胺(维持细胞代谢)与转铁蛋白(促进铁吸收,保障离子转运相关酶活性),并添加抗菌试剂预防污染。培养条件为 37℃、5% 二氧化碳恒温培养箱,因细胞为极性上皮细胞,需使用未经包被的普通培养瓶(或 Transwell 小室),以利于细胞形成单层极性结构 —— 当细胞融合度达 80%-90% 时,可观察到典型的 “铺路石样" 排列,此时细胞功能zui稳定。传代操作需注意:采用低浓度yi酶 - EDTA 消化液(0.25% yi酶 + 0.02% EDTA)37℃孵育 1-2 分钟,待细胞间隙增大、边缘收缩后,立即加入含血清培养基终止消化,轻柔吹打(避免剧烈操作破坏细胞极性),传代比例为 1:3-1:4。长期储存时,选择对数生长期且功能稳定的细胞,用含 10% 二甲基亚砜(DMSO)的胎牛血清制备冻存液,梯度降温(4℃ 30 分钟→-20℃ 2 小时→-80℃过夜→液氮长期保存),复苏时快速解冻(37℃水浴 1 分钟内)并立即用预热培养基稀释,24 小时后更换培养基,细胞存活率可达 85% 以上,且复苏后离子转运功能可快速恢复。
在科研与应用领域,M-1 细胞(含 SV40 病毒序列)的价值广泛覆盖肾脏研究的多个方向。其一,肾脏生理功能机制研究:利用细胞的离子转运功能,可解析集合管调节水盐平衡的分子机制 —— 例如,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 ADH 处理后 AQP2 的磷酸化水平,结合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AQP2 的膜定位变化,明确激素调控水重吸收的信号通路(如 cAMP-PKA 通路);或通过膜片钳技术记录 ENaC 的电流变化,研究钠离子转运的调控机制。其二,肾脏疾病模型构建与机制研究:在尿崩症研究中,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 M-1 细胞中的 AQP2 基因,构建尿崩症细胞模型,观察水转运功能异常对细胞代谢的影响,筛选可恢复 AQP2 功能的候选药物;在肾小管酸中毒研究中,通过抑制细胞内碳酸酐酶活性,模拟酸碱平衡紊乱,研究集合管在酸碱调节中的代偿机制。其三,肾脏相关药物筛选与评价:针对肾脏疾病治疗药物(如利尿剂、抗尿崩症药物),利用 M-1 细胞构建药物筛选模型 —— 例如,检测利尿剂对 ENaC 或 NCC 活性的抑制效果,评估药物的利尿作用强度;或检测新型 ADH 类似物对 AQP2 功能的激活效果,为抗尿崩症药物研发提供体外数据支持。其四,肾脏毒性评估:作为体外肾脏模型,M-1 细胞可用于评估药物或化学物质的肾脏毒性 —— 通过检测有毒物质处理后细胞的存活率、离子转运功能变化(如钠离子转运效率下降)及凋亡指标(如 Caspase-3 活性升高),早期预测药物对肾脏的潜在损伤,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M-1 小鼠肾集合管细胞 (含 SV40 病毒序列) 凭借 SV40 病毒序列赋予的永生化特性,及对肾集合管生理功能的完整保留,成为肾脏研究领域的核心工具细胞。无论是解析肾脏生理机制、构建疾病模型,还是筛选治疗药物与评估毒性,该细胞都能提供精准、稳定的实验支撑,助力推动肾脏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
Copyright © 2025 上海乾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41625号-1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