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型号:试剂盒
更新时间:2025-10-30
厂商性质:代理商
访 问 量 :622
021-34556080
相关文章
Mouse podocyte小鼠肾足细胞
Mouse podocyte小鼠肾足细胞是从小鼠肾脏肾小球中分离纯化,经永生化处理建立的细胞系。作为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保留了体内肾足细胞的独特结构与功能特性,能模拟肾脏滤过生理过程及病理损伤反应,成为研究肾脏生理机制、肾小球疾病发病原理及相关药物筛选的核心实验模型,为解析肾脏疾病分子机制、推动临床治疗方案研发提供了标准化工具。
一、核心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特征
Mouse podocyte 小鼠肾足细胞在体外分化成熟后,呈现典型的 “星状" 形态,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体伸出多个细长的胞质突起(即足突),足突间通过裂隙膜相互连接,形成类似体内肾小球足细胞的 “滤过裂隙" 结构,与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结构基础高度一致。细胞稳定表达肾足细胞特异性标志物: nephrin(裂隙膜核心蛋白,维持滤过屏障完整性的关键分子)、podocin(参与裂隙膜组装与信号传递)、synaptopodin(足突骨架蛋白,调控足突形态),同时表达肾小球上皮细胞相关抗原,不表达肾小管上皮细胞标志物(如 aquaporin-1)及内皮细胞标志物(如 CD31),明确其肾足细胞的属性。
功能特性
Mouse podocyte 小鼠肾足细胞最核心的功能是维持滤过屏障功能:体外培养的分化成熟细胞,其足突间形成的裂隙膜可模拟体内滤过过程,对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小分子蛋白)具选择性通透能力,而对大分子蛋白(如白蛋白)具屏障作用,与体内肾小球滤过功能高度吻合。此外,细胞还具备信号传导与损伤应答能力 —— 当受到病理因素(如高糖、炎症因子)刺激时,会出现足突融合、裂隙膜蛋白表达下调、细胞凋亡等反应,模拟体内肾足细胞的病理损伤过程,为研究肾小球疾病的细胞损伤机制提供了可控的体外模型。
分化调控特性
Mouse podocyte 小鼠肾足细胞具 “条件性分化" 特性:在含干扰素 -γ(IFN-γ)的培养基中培养时,细胞呈未分化状态,增殖活跃,形态为梭形;当去除 IFN-γ 并延长培养时间(约 7-10 天),细胞进入分化成熟阶段,逐渐形成足突结构,表达成熟肾足细胞标志物(nephrin、podocin),同时增殖能力显著下降,这一特性使其可根据实验需求,灵活调控细胞分化状态,研究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功能与分子机制。
二、主要研究应用场景
肾脏生理机制研究
Mouse podocyte 小鼠肾足细胞是解析肾小球滤过生理机制的核心工具。例如,通过研究裂隙膜蛋白(nephrin、podocin)的相互作用,发现 nephrin 可通过与 podocin 结合形成蛋白复合物,维持裂隙膜结构稳定,调控滤过通透性;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 nephrin 基因后,细胞足突融合、裂隙膜消失,滤过屏障功能丧失,进一步证实 nephrin 在滤过屏障构建中的关键作用。此外,细胞还用于研究肾脏水盐代谢与血压调节机制 —— 通过检测细胞对血管紧张素 Ⅱ 的应答反应,揭示肾足细胞在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调控中的作用,为理解肾脏生理功能提供分子层面的依据。
肾小球疾病机制研究
依托病理损伤应答特性,Mouse podocyte 小鼠肾足细胞广泛用于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在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用高糖培养基培养细胞,可观察到细胞足突融合、nephrin 表达下调、炎症因子(如 TNF-α、IL-6)分泌增加,模拟体内糖尿病肾病中肾足细胞的损伤过程,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糖通过激活 PI3K/Akt 信号通路诱导细胞损伤,为糖尿病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靶点。在肾病综合征研究中,通过构建免疫复合物刺激模型,发现免疫复合物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肾足细胞凋亡,揭示免疫损伤在肾病综合征中的作用机制。
肾脏疾病药物筛选
Mouse podocyte 小鼠肾足细胞也用于肾脏疾病治疗药物的筛选与评价。在药物筛选中,将候选药物(如天然提取物、小分子化合物)加入病理损伤模型(如高糖损伤模型、炎症损伤模型),通过检测细胞足突形态、裂隙膜蛋白表达、细胞凋亡率等指标,评估药物的保护作用;例如,筛选发现某黄酮类化合物可上调 nephrin 表达,抑制高糖诱导的足突融合,降低细胞凋亡率,提示其具潜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活性。同时,细胞还用于药物毒性评价,检测药物对肾足细胞的损伤作用,为药物安全性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三、细胞培养关键要点
培养基选择与配置
Mouse podocyte 小鼠肾足细胞需使用专用培养基培养:未分化阶段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FBS,低内毒素批次)、1% 青mei素 - 链mei素、50U/mL 干扰素 -γ(IFN-γ)的 DMEM/F12 培养基,维持细胞增殖活性;分化阶段需去除 IFN-γ,更换为含 10% FBS、1% 青mei素 - 链mei素、1% 胰岛素 - 转铁蛋白 - 硒(ITS,促进细胞分化)的 DMEM/F12 培养基,诱导细胞分化成熟。培养基 pH 需控制在 7.2-7.4,使用前 37℃预热,避免低温刺激影响细胞状态。
培养环境控制
细胞需置于 37℃、5% CO₂、湿度 95% 以上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7℃维持细胞代谢与分化所需酶活性;5% CO₂稳定培养基 pH,避免 pH 异常导致细胞分化紊乱;95% 湿度防止培养基蒸发,避免渗透压改变影响细胞形态。培养过程中需每天观察细胞状态,未分化细胞需保持对数生长期,避免过度融合;分化细胞需定期检测标志物表达,确保分化成熟度。
传代与冻存操作
未分化细胞融合度达 70%-80% 时传代:用无菌 PBS 洗涤 2 次,加入适量细胞消化液,37℃孵育 2-3 分钟,待细胞脱落,加入含血清培养基终止消化,轻柔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按 1:3 比例接种到新培养瓶,添加含 IFN-γ 的培养基。
冻存需选用未分化对数生长期细胞(活率≥90%),冻存液为 90% FBS+10% DMSO,梯度降温(4℃30 分钟→-20℃1 小时→-80℃过夜→液氮保存)。复苏时 37℃水浴融化(≤1 分钟),加入 5 倍预热培养基离心去 DMSO,重悬后接种到含 IFN-γ 的培养基,24 小时内不换液,提高存活率。
四、实验使用注意事项
细胞分化过程需严格控制条件,去除 IFN-γ 后需定期检测 nephrin、podocin 等标志物表达,确保分化成熟,避免未分化细胞影响实验结果;分化后的细胞增殖能力弱,需避免频繁传代。
开展病理模型实验时,需设置正常对照组、病理损伤组、药物处理组,通过多指标(形态、蛋白表达、功能检测)综合评估实验效果,确保结果可靠;实验过程中需保持培养条件稳定,避免温度、CO₂浓度波动影响细胞状态。
长期培养需每 10-15 代通过 STR 分型验证细胞身份,每 5-8 代检测肾足细胞特异性标志物,防止细胞交叉污染或遗传漂变导致表型改变;传代不超过 20 代,超代次细胞易出现分化能力下降,需复苏早期低代次细胞(如 5-8 代)。
操作时需遵守无菌规范,避免细胞污染;实验后器材高压灭菌,废液含氯消毒,防止生物安全风险。
Copyright © 2025 上海乾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41625号-1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