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型号:试剂盒
更新时间:2025-10-30
厂商性质:代理商
访 问 量 :574
021-34556080
相关文章
NCI-H226人肺癌细胞
NCI-H226人肺癌细胞 是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于 1980 年从一名 54 岁男性肺鳞癌患者的胸腔积液中分离建立的细胞系,因高度模拟临床肺鳞癌的病理特征与分子背景,成为全球肺癌研究领域应用zui广泛的细胞模型之一,尤其在肺鳞癌机制探索、药物研发及耐药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核心生物学特性解析
病理与形态特征
该细胞系明确归类为低分化肺鳞状细胞癌亚型,与临床中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的肺鳞癌患者病理表型高度契合。在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细胞质丰富且边界清晰,细胞核大而不规则,核仁明显,核质比高;生长方式为典型贴壁生长,需依赖培养皿基质附着增殖,细胞排列紧密时呈 “铺路石" 样分布,传代前需通过消化液处理使细胞脱离基质。
分子遗传特征
NCI-H226 携带肺鳞癌标志性的分子改变: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突变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与临床中约 80% 的野生型肺鳞癌患者分子背景一致;部分细胞株存在 p53 基因突变(常见于外显子 5-8),且伴有 PI3K/AKT 信号通路异常激活,这些分子特征使其成为研究野生型肺鳞癌发病机制的理想模型。此外,该细胞不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如 CgA、Syn),可与小细胞肺癌细胞系明确区分。
生长动力学特性
在标准培养条件下,NCI-H226 的种群倍增时间约为 48-72 小时,细胞活力稳定(常规培养时活率可达 90% 以上)。当细胞融合度达到 80%-90% 时进入对数生长期后期,此时细胞增殖活跃、形态均一,是进行药物处理、转染等实验的最佳时期;若融合度过高(超过 95%),易出现细胞接触抑制,导致部分细胞凋亡或形态异常。
二、主要研究应用场景
肺癌发病机制研究
凭借与临床肺鳞癌的分子同源性,NCI-H226 常被用于解析肺鳞癌的关键驱动通路。例如,通过 CRISPR/Cas9 技术敲除该细胞中的 p53 基因,可观察到细胞增殖速率加快、侵袭能力增强,进而验证 p53 失活在肺鳞癌进展中的促癌作用;此外,该细胞也是研究肺鳞癌上皮 - 间质转化(EMT)机制的常用模型,通过检测不同处理条件下 E - 钙粘蛋白、N - 钙粘蛋白的表达变化,可探索 EMT 相关信号通路对肿瘤转移的调控作用。
抗肿瘤药物筛选与评价
作为体外药物活性检测的 “金标准" 细胞系之一,NCI-H226 广泛应用于多种抗肿瘤药物的筛选与评价。在相关药物研究中,可通过 MTT 法或 CCK-8 法检测临床常用药物对该细胞的抑制率,计算 IC50 值以评估药物敏感性;在靶向药物研发中,因该细胞高表达 PD-L1,也被用于 PD-1/PD-L1 抑制剂的活性验证,通过检测药物处理后 T 细胞对 NCI-H226 的杀伤效率,评估药物治疗效果。
耐药机制与逆转研究
通过逐步提高药物浓度诱导 NCI-H226 建立耐药细胞株(如特定药物耐药株 NCI-H226/DR),可用于揭示肺鳞癌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耐药株中 ABC 转运蛋白(如 ABCB1、ABCG2)表达显著升高,通过药物抑制该蛋白活性可逆转耐药,为临床耐药患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此外,耐药株中 DNA 损伤修复基因(如 BRCA1)的异常表达,也为开发 “合成致死" 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三、细胞培养与质量控制要点
标准培养体系配置
基础培养基选用 RPMI-1640,添加 10% 胎牛血清(FBS,需经热灭活处理)提供生长因子,同时加入适量抗菌试剂预防细菌污染;培养基 pH 值需维持在 7.2-7.4,使用前需在 37℃水浴锅中预热至室温,避免低温刺激细胞。
培养环境与操作规范
细胞需置于 37℃、5% CO₂、湿度 95% 以上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CO₂浓度需稳定(波动范围不超过 ±0.5%),否则易导致培养基 pH 值异常;传代操作时,先用 PBS 缓冲液洗涤细胞 2 次,去除残留血清(避免影响消化液活性),再加入适量消化液,37℃孵育 1-2 分钟,待细胞边缘收缩、变圆后,加入含血清培养基终止消化,轻柔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按 1:3-1:5 的比例接种到新培养皿中。
冻存与复苏操作
冻存时采用 “两步法" 配置冻存液:以 90% FBS+10% DMSO 为基础,加入终浓度 5% 的葡萄糖提升细胞抗冻性;冻存过程需梯度降温(4℃放置 30 分钟→-20℃放置 1 小时→-80℃过夜→转入液氮长期保存),避免因温度骤降导致细胞内形成冰晶;复苏时需将冻存管快速放入 37℃水浴锅中,轻轻摇晃至液体wan全融化(时间不超过 1 分钟),随后加入 5 倍体积的预热培养基,离心(1000rpm,5 分钟)去除 DMSO,重悬后接种培养,复苏后 24 小时内避免换液,以提高细胞存活率。
质量控制关键措施
长期培养需定期进行细胞身份验证,通过 STR 分型检测(检测 16 个 STR 位点)确认细胞身份,避免交叉污染(如与 HeLa 细胞混淆);每传代 5-10 代需检测支原体污染(常用 PCR 法或荧光染色法),若发现污染需立即丢弃细胞,不可使用抗菌试剂挽救(避免筛选出耐药支原体);此外,需定期观察细胞形态与生长速率,若出现细胞体积增大、增殖缓慢、贴壁能力下降等现象,提示细胞可能发生衰老或遗传漂变,需及时更换早期冻存的细胞株。
四、实验使用注意事项
该细胞系属于人源肿瘤细胞,操作时需遵守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规范,佩戴无菌手套、口罩,避免细胞接触皮肤或黏膜;
进行药物处理实验时,需设置空白对照组(仅加培养基)、溶剂对照组(加药物溶解溶剂),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细胞传代次数建议不超过 30 代,超过后需从液氮中复苏早期冻存的细胞,避免长期传代导致细胞生物学特性改变。
Copyright © 2025 上海乾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41625号-1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