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型号:
更新时间:2025-10-29
厂商性质:代理商
访 问 量 :573
021-34556080
相关文章
NG108-15细胞
NG108-15细胞是由大鼠神经胶质瘤细胞(C6 细胞系)与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18TG2 细胞系)通过细胞融合技术构建的杂交瘤细胞系。该细胞兼具两种亲本细胞的优势,既保留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神经分化潜能,又继承神经胶质瘤细胞的稳定增殖特性,同时展现出典型的神经内分泌功能,成为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构建及神经相关药物筛选的核心实验载体,在神经科学领域应用广泛。
一、核心生物学特性
(一)细胞来源与杂交优势
NG108-15 细胞的杂交特性赋予其独特的功能优势:亲本大鼠 C6 细胞具备强增殖能力与神经胶质细胞相关特征,小鼠 N18TG2 细胞则拥有神经细胞分化潜能与神经递质分泌功能,二者融合后,NG108-15 细胞不仅能稳定体外增殖(克服原代神经细胞难培养的问题),还能在诱导条件下进一步分化为具有神经元样形态的细胞,表达丰富的神经功能分子,填bu了 “原代神经细胞难培养" 与 “纯肿瘤细胞功能单一" 之间的研究空白,成为研究神经细胞功能的理想替代模型。
(二)形态与生长特征
体外培养时,NG108-15 细胞以贴壁生长为主,未诱导分化时,细胞形态呈多边形或短梭形,胞质丰富,细胞核大而圆润,核仁清晰(1-2 个),分裂象频繁,增殖能力旺盛;经诱导剂(如佛波酯、dbcAMP)处理后,细胞会逐渐伸出细长的神经突起(轴突样、树突样结构),长度可达细胞体直径的 5-10 倍,形态接近成熟神经元,且神经突起间可形成突触样连接,模拟神经细胞的网络结构。
细胞倍增时间约 24-36 小时,传代 30 代以内可维持稳定的形态与分化潜能;超过 30 代后,分化能力会轻微下降,神经突起形成率降低。常规接种密度以 3×10⁴-5×10⁴ cells/cm² 为宜,接种后 12 小时贴壁率达 80% 以上,24-48 小时进入对数生长期,72 小时汇合度可达 90%,需及时传代避免过度密集影响分化能力。
(三)分子表型与功能特性
分子层面,NG108-15 细胞呈现典型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表型:一是高表达神经细胞标志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元特征蛋白)、微管相关蛋白 2(MAP2,神经元骨架蛋白)、突触囊泡蛋白(SV2,突触功能相关蛋白),阳性率均达 90% 以上,诱导分化后表达量会进一步升高;二是表达神经递质合成相关酶与受体,如dan碱乙酰转移酶(ChAT,合成乙酰dan碱的关键酶)、M 型dan碱受体、N 型乙酰dan碱受体,这些分子是其神经递质分泌与信号传递功能的核心基础。
功能上,NG108-15 细胞具备丰富的神经相关功能:一是神经递质分泌功能,可合成并分泌乙酰dan碱、去甲shen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分泌量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 ELISA 检测,且分泌水平受神经递质受体激动剂 / 拮抗剂调控,是研究神经递质代谢的理想模型;二是神经电生理活性,诱导分化后细胞可形成功能性离子通道(如钠通道、钾通道),通过膜片钳技术可记录到动作电位样电信号,模拟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三是神经毒性敏感性,对神经毒性物质(如 Aβ 淀粉样蛋白、MPTP)高度敏感,暴露后会出现神经突起wei缩、凋亡率升高、神经递质分泌减少等现象,可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病理机制研究。
二、体外培养与操作规范
(一)基础培养体系配置
NG108-15 细胞对培养条件要求中等,需针对性配置培养基以维持神经功能:
培养基选择:优先使用DMEM/F12 混合培养基(1:1 比例),该培养基含丰富的氨基酸与微量元素,能更好支持神经细胞生长与分化;若使用纯 DMEM 培养基,需额外添加 1% 非必需氨基酸,否则细胞分化能力会下降;
血清与添加剂:添加 10% 胎牛血清(需筛选低内毒素批次,避免影响神经细胞活性),加入 1% 抗菌试剂预防污染;常规培养无需添加生长因子,若需诱导分化,可在培养基中加入 0.5mM dbcAMP(环腺苷酸类似物)与 100nM 佛波酯,诱导 3-5 天即可观察到明显神经突起;
培养环境:温度 37℃±0.5℃,CO₂浓度 5%±0.2%,湿度 95%±2%,pH 7.2-7.4,渗透压 280-320mOsm/kg;使用普通培养瓶(无需涂层,细胞贴壁能力较强),每 2-3 天更换一次培养基,更换时保留 1/4 旧培养基,减少环境波动对细胞的刺激。
(二)传代与分化诱导操作
传代时机:未诱导分化的细胞在汇合度 80%-90% 时传代(每 2-3 天一次);若进行分化实验,需在细胞汇合度 50%-60% 时加入诱导剂,避免过度密集影响神经突起伸展。
传代步骤:
弃去旧培养基,用无菌 PBS 轻柔冲洗细胞表面 1 次(神经细胞较敏感,避免反复冲洗);
加入含 0.02% EDTA 的胰dan白酶消化液(25cm² 瓶加 1mL),37℃孵育 1-1.5 分钟(细胞贴壁力较弱,消化时间需严格控制),镜下见细胞边缘收缩时,立即加入 2 倍体积含血清培养基终止消化;
用移液器轻轻吹打(力度轻柔,避免破坏细胞),使细胞分散为单个细胞,离心(800×g,5 分钟)后用新鲜培养基重悬,按 1:3-1:4 比例接种新瓶。
分化诱导要点:诱导期间需每日观察细胞形态,确保神经突起正常生长;若出现细胞大量漂浮,需降低诱导剂浓度(如 dbcAMP 降至 0.2mM);诱导结束后,可通过免疫荧光检测 MAP2 表达,验证分化效果(阳性率需≥70%)。
(三)冻存与复苏要点
冻存准备:选择对数生长期、未诱导分化的细胞(活力≥95%),冻存液按 “10% DMSO+20% 胎牛血清 + 70% DMEM/F12 培养基" 配制,冰浴操作,DMSO 缓慢滴加,边加边轻轻混匀,避免细胞渗透压骤变。
冻存流程:消化离心后重悬细胞,调整浓度为 6×10⁶-8×10⁶ cells/mL,分装冻存管(每管 1mL);程序降温:4℃30 分钟→-20℃1 小时→-80℃12 小时→液氮保存,不可直接放入 - 80℃(易导致细胞结冰损伤)。
复苏操作:从液氮取出后,立即放入 37℃水浴快速解冻(40-60 秒融化),迅速将细胞悬液加入 10 倍体积预热的培养基中,轻轻混匀后离心(800×g,5 分钟)去 DMSO;用新鲜培养基重悬接种,培养 24 小时后更换培养基,复苏后 48 小时细胞活力可恢复至 85% 以上,一周后可正常进行分化诱导实验。
三、主要研究应用场景
(一)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NG108-15 细胞是解析神经细胞功能机制的重要工具:
神经分化机制研究:通过检测诱导分化过程中 MAP2、NSE 等标志物的表达变化,结合 Western blot 分析 Notch、Wnt 等神经分化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明确调控神经细胞分化的关键分子;例如,抑制 Notch 通路后,细胞神经突起形成率提升 40%,证实该通路对神经分化的抑制作用;
神经递质代谢研究:利用 HPLC 检测细胞分泌的乙酰dan碱含量,通过添加dan碱酯酶抑制剂(如毒扁豆碱)或受体拮抗剂,研究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与降解过程,为神经递质紊乱相关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二)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构建与药物筛选
依托其神经毒性敏感性,NG108-15 细胞广泛用于神经疾病研究:
疾病模型构建:将细胞暴露于 Aβ 淀粉样蛋白(模拟阿尔茨海默病)或 MPTP(模拟帕金森病),诱导细胞出现神经毒性损伤(如神经突起断裂、凋亡率升高),构建体外疾病模型;通过检测模型细胞中 tau 蛋白磷酸化水平、α- 突触核蛋白聚集情况,研究疾病病理特征;
神经保护药物筛选:将候选药物(如中药提取物、小分子化合物)与疾病模型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活力、神经突起长度、神经递质分泌量,筛选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例如,某化合物处理后,Aβ 诱导的细胞凋亡率下降 35%,神经突起长度恢复至正常水平的 80%,提示其潜在治疗价值。
(三)神经电生理与突触功能研究
诱导分化后的 NG108-15 细胞可用于神经电生理实验:
离子通道功能研究:通过膜片钳技术记录细胞的钠电流、钾电流,分析离子通道的电生理特性;添加离子通道阻滞剂(如河豚du素阻断钠通道),观察电流变化,明确通道功能对神经电信号的影响;
突触样连接研究: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成的突触样连接可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突触相关蛋白(如突触素 SynapsinⅠ)的共定位情况,结合电生理记录突触后电位,研究突触形成与信号传递机制,为突触功能异常相关疾病(如自闭症)的研究提供模型支持。
Copyright © 2025 上海乾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41625号-1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