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型号:
更新时间:2025-10-15
厂商性质:代理商
访 问 量 :448
021-34556080
相关文章
大鼠正常胸腺上皮细胞
大鼠正常胸腺上皮细胞是从健康大鼠胸腺组织中分离培养获得的上皮细胞类型,凭借与人类胸腺上皮细胞结构功能高度相似、易体外构建胸腺微环境、支持 T 细胞发育等优势,成为研究胸腺免疫发育、免疫耐受建立及胸腺相关疾病(如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的核心模型细胞,在免疫学基础研究与药物研发中占据关键地位,应用技术成熟且研究成果对临床转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从细胞来源与分离培养来看,这类来源于大鼠胸腺的上皮细胞,原始组织多取自新生或幼年健康大鼠(常用 SD 大鼠、Wistar 大鼠)的胸腺 —— 该阶段胸腺组织发育成熟度适中,上皮细胞活性高且未受外界免疫刺激干扰。胸腺上皮细胞主要分布于胸腺皮质与髓质区域,皮质区细胞(cTECs)呈扁平或立方状,负责 T 细胞阳性选择;髓质区细胞(mTECs)呈多边形或柱状,参与 T 细胞阴性选择,分离过程需先去除胸腺被膜与结缔组织,将胸腺组织分散为单细胞悬液,再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基于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如皮质细胞的 CD205、髓质细胞的 CD40)分离纯化,最终可获得纯度超过 95% 的皮质或髓质胸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细胞约 4-6 天可贴壁生长,传代后形态与功能稳定,其中皮质上皮细胞可传代 4-6 代,髓质上皮细胞可传代 6-8 代,能满足多数实验研究需求;若需长期使用,可通过永生化技术构建细胞系(如大鼠胸腺髓质上皮细胞系 RPMI-8226),进一步降低实验重复性成本。
在形态与生物学特性方面,这类来源于大鼠胸腺的上皮细胞(以皮质、髓质细胞为核心)呈现典型的组织区域特异性特征与免疫支持功能。显微镜下观察,皮质胸腺上皮细胞呈扁平状或矮立方状,贴壁生长时形成稀疏的网状结构,细胞核呈椭圆形位于细胞一侧,细胞质内可见少量粗面内质网,且表达皮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如 CD205、β5t 蛋白酶);髓质胸腺上皮细胞呈多边形或柱状,排列较紧密,部分细胞可形成 Hassall 小体样结构(胸腺特征性结构),细胞核呈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表达髓质细胞标志物(如 CD40、Aire 蛋白)。生物学特性上,这类细胞具有显著的免疫支持功能 —— 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如 IL-7、TGF-β、CCL25),为 T 细胞发育提供必需的信号;同时能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MHC I 类、MHC II 类),通过呈递自身抗原参与 T 细胞阳性与阴性选择,确保成熟 T 细胞具有免疫活性且无自身反应性。培养条件上,两类细胞均适合在含 10%-20% 胎牛血清的 DMEM/F12 培养基(添加胰岛素等生长因子)中生长,于 37℃、5% CO₂培养箱内倍增时间约为 36-48 小时,传代过程中核型(多数保持大鼠正常二倍体核型)与免疫支持功能稳定,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在生理功能与疾病关联方面,这类来源于大鼠胸腺的上皮细胞是构建胸腺免疫微环境、调控 T 细胞发育的核心细胞,其功能异常直接影响机体免疫稳态,且与多种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生理状态下,皮质胸腺上皮细胞通过表达 MHC I 类分子与自身肽,对进入胸腺的 T 细胞前体进行阳性选择 —— 仅能识别自身 MHC - 肽复合物的 T 细胞存活,其余细胞凋亡,确保 T 细胞具有 MHC 限制性;髓质胸腺上皮细胞则通过表达 Aire 蛋白(自身免疫调节因子),激活外周组织特异性抗原(如胰岛素、甲状腺球蛋白)的表达,再结合 MHC II 类分子呈递抗原,对 T 细胞进行阴性选择 —— 清除识别自身抗原的 T 细胞,建立免疫耐受。病理状态下,胸腺上皮细胞功能紊乱是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的关键机制:例如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中,皮质胸腺上皮细胞分泌 IL-7 不足或 MHC 分子表达缺陷,导致 T 细胞无法正常发育,机体丧失细胞免疫功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病中,髓质胸腺上皮细胞 Aire 蛋白表达下降,自身抗原呈递不足,导致自身反应性 T 细胞未被清除,进而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疾病。
在免疫学研究应用中,这类来源于大鼠胸腺的上皮细胞的应用场景覆盖基础研究与药物研发多个关键方向。在基础研究中,它是解析胸腺免疫发育机制与疾病病理过程的核心工具:科研人员可通过体外构建 “胸腺上皮细胞 - T 细胞共培养体系",观察 T 细胞从双阴性(CD4⁻CD8⁻)向双阳性(CD4⁺CD8⁺)再到单阳性(CD4⁺或 CD8⁺)的分化过程,研究细胞因子(如 IL-7)、转录因子(如 GATA3)对分化的调控作用;同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敲除 Aire 基因或 MHC 基因,可明确这些基因在免疫耐受建立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自身免疫病的分子机制。在疾病模型构建中,这类细胞可用于模拟免疫相关疾病:例如通过体外抑制胸腺上皮细胞 IL-7 分泌,构建免疫缺陷细胞模型,研究药物的作用效果;或通过沉默 Aire 基因,构建自身免疫病模型,观察自身反应性 T 细胞的活化情况。在药物研发中,这类细胞是筛选药物的重要平台:针对免疫缺陷病,可检测候选药物对胸腺上皮细胞分泌 IL-7、表达 MHC 分子的促进作用;针对自身免疫病,可评估药物对 Aire 蛋白表达、自身抗原呈递的调节效果,同时通过检测药物对细胞活性、凋亡率的影响,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从科研价值与学科发展来看,这类来源于大鼠胸腺的上皮细胞的应用极大推动了免疫学领域的研究进步,且为人类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基础研究中,以这类细胞为模型的研究成果,助力科学家阐明了胸腺免疫耐受的建立机制、T 细胞分化的调控路径,为理解人类免疫系统发育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 —— 例如通过大鼠胸腺上皮细胞研究发现的 Aire 蛋白对自身抗原呈递的作用,已在人类自身免疫病研究中得到验证。临床转化方面,基于这类细胞的研究,已推动胸腺上皮细胞移植、免疫调节剂等手段进入临床研究,例如在免疫缺陷患者中移植胸腺上皮细胞可促进 T 细胞重建,为患者恢复免疫功能提供新方向。此外,随着 3D 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将这类细胞与胸腺间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构建 “3D 胸腺类器官",可更真实模拟体内胸腺微环境,进一步提升实验结果的临床相关性,为精准研究免疫发育障碍、个性化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综上所述,这类来源于大鼠胸腺的上皮细胞(以皮质、髓质细胞为核心)凭借与人类胸腺上皮细胞的高度同源性、明确的免疫支持功能及便捷的研究操作,成为免疫学领域的 “核心模型细胞"。其在胸腺免疫发育研究、免疫疾病机制解析及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既服务于基础科研突破,又推动了人类免疫相关疾病临床治疗水平的提升,对保障机体免疫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Copyright © 2025 上海乾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41625号-1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