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型号:
更新时间:2025-10-15
厂商性质:代理商
访 问 量 :303
021-34556080
相关文章
大鼠正常气管上皮细胞
大鼠正常气管上皮细胞是从健康大鼠气管黏膜层分离培养获得的上皮细胞类型,凭借与人类气管上皮细胞结构功能高度相似、易体外模拟呼吸道微环境、具备典型黏膜防御功能等优势,成为研究呼吸道生理调节、黏膜免疫机制及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纤维化)的核心模型细胞,在呼吸医学基础研究与药物研发中占据重要地位,应用技术成熟且研究成果对临床转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从细胞来源与分离培养来看,这类来源于大鼠气管的上皮细胞,原始组织多取自健康成年大鼠(常用 SD 大鼠、Wistar 大鼠)的气管中段 —— 该区域气管结构完整,上皮细胞分布均匀且未受肺部炎症干扰。气管上皮细胞主要由纤毛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基底细胞等组成,其中纤毛上皮细胞与杯状细胞是实现呼吸道防御功能的核心细胞。分离过程需先去除气管外膜的结缔组织与平滑肌层,仅保留黏膜层,再将黏膜层分散为组织小块,通过温和的消化方式获得单细胞悬液,随后利用差速贴壁法结合细胞表面标志物筛选(如纤毛上皮细胞的 β- 微管蛋白 Ⅳ、杯状细胞的黏蛋白 MUC5AC),可获得纯度超过 90% 的特定类型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细胞约 5-7 天可贴壁生长并形成单层,传代后形态与功能稳定,其中纤毛上皮细胞可传代 3-5 代,杯状细胞可传代 4-6 代,能满足多数实验研究需求;若需长期使用,可通过永生化技术构建细胞系(如大鼠气管上皮细胞系 RTE),进一步降低实验重复性成本。
在形态与生物学特性方面,这类来源于大鼠气管的上皮细胞(以纤毛上皮细胞、杯状细胞为核心)呈现典型的呼吸道上皮特征与功能特异性。显微镜下观察,纤毛上皮细胞呈柱状,细胞核位于细胞基部呈椭圆形,细胞质顶部可见密集的纤毛结构(约 5-10μm 长),这些纤毛可通过规律性摆动推动黏液向咽喉部移动,实现呼吸道清洁功能;杯状细胞呈高脚杯状,细胞核小而致密位于细胞基部,细胞质顶部富含黏液颗粒,可通过胞吐作用释放黏液。生物学特性上,这类细胞具有显著的黏膜防御功能 —— 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可在气管表面形成黏液层,黏附空气中的粉尘、细菌、病毒等异物;纤毛上皮细胞通过纤毛摆动将黏液 - 异物复合物排出体外,构成 “黏液 - 纤毛清除系统";同时,细胞还能分泌抗菌肽(如 β- 防御素)与细胞因子(如 IL-6、TNF-α),参与黏膜免疫反应,抵御病原体入侵。培养条件上,这类细胞适合在含 10%-15% 胎牛血清的 Ham's F-12/K 培养基(添加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等生长因子)中生长,于 37℃、5% CO₂培养箱内倍增时间约为 36-48 小时,传代过程中核型(多数保持大鼠正常二倍体核型)与黏液分泌、纤毛摆动等核心功能稳定,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在生理功能与疾病关联方面,这类来源于大鼠气管的上皮细胞是维持呼吸道稳态的核心细胞,其功能异常是多种呼吸道疾病的关键病理环节。生理状态下,“黏液 - 纤毛清除系统" 是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可有效清除异物与病原体,同时细胞分泌的抗菌肽与细胞因子能调控局部免疫反应,防止感染扩散。病理状态下,上皮细胞损伤或功能紊乱会引发一系列呼吸道疾病:例如在哮喘中,过敏原刺激导致杯状细胞过度增殖并大量分泌黏液,同时纤毛摆动功能减弱,黏液排出受阻,引发气道狭窄与喘息;在慢性支气管炎中,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导致纤毛上皮细胞脱落、杯状细胞化生,黏液 - 纤毛清除功能失效,细菌反复感染引发气道慢性炎症;在肺纤维化中,气管上皮细胞损伤后异常激活,分泌大量促纤维化因子(如 TGF-β、PDGF),诱导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沉积,进而导致气道纤维化。
在呼吸医学研究应用中,这类来源于大鼠气管的上皮细胞的应用场景覆盖基础研究与药物研发多个关键方向。在基础研究中,它是解析呼吸道生理机制与疾病病理过程的核心工具:科研人员可通过体外构建 “气 - 液界面培养模型",模拟体内气管上皮细胞的生长环境,观察纤毛摆动频率、黏液分泌量的变化,研究污染物(如 PM2.5、臭氧)、病原体(如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同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敲除或过表达关键基因(如 MUC5AC 基因、纤毛形成相关基因),可明确基因对黏液分泌、纤毛发育的调控作用,进一步阐明呼吸道疾病的分子机制。在疾病模型构建中,这类细胞可用于模拟呼吸道疾病:例如通过体外添加组胺、白三烯等炎症因子,构建哮喘细胞模型,观察杯状细胞增殖与黏液分泌变化;或通过暴露于香烟提取物,构建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研究上皮细胞损伤与修复机制。在药物研发中,这类细胞是筛选呼吸道治疗药物的重要平台:针对哮喘,可检测候选药物对杯状细胞黏液分泌、纤毛摆动功能的调节作用;针对慢性支气管炎,可评估药物对上皮细胞损伤修复、炎症因子分泌的抑制效果;同时通过检测药物对细胞活性、凋亡率的影响,评估药物的气道毒性风险,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从科研价值与学科发展来看,这类来源于大鼠气管的上皮细胞的应用极大推动了呼吸医学领域的研究进步,且为人类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基础研究中,以这类细胞为模型的研究成果,助力科学家阐明了 “黏液 - 纤毛清除系统" 的调控机制、呼吸道黏膜免疫的作用路径,为理解人类呼吸道生理功能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 —— 例如通过大鼠气管上皮细胞研究发现的表皮生长因子对上皮细胞修复的促进作用,已在人类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得到应用。临床转化方面,基于这类细胞的药物筛选结果,已推动多款呼吸道药物进入临床阶段,例如黏液溶解剂通过降解黏液多糖,改善哮喘患者的黏液排出障碍;支气管扩张剂通过增强纤毛摆动功能,缓解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气道阻塞症状。此外,随着 3D 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将这类细胞与气管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构建 “3D 气管类器官",可更真实模拟体内气管结构与微环境,进一步提升实验结果的临床相关性,为精准研究呼吸道疾病、个性化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综上所述,这类来源于大鼠气管的上皮细胞(以纤毛上皮细胞、杯状细胞为核心)凭借与人类气管上皮细胞的高度同源性、明确的黏膜防御功能及便捷的研究操作,成为呼吸医学领域的 “核心模型细胞"。其在呼吸道生理研究、疾病机制解析及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既服务于基础科研突破,又推动了人类呼吸道疾病临床治疗水平的提升,对保障呼吸系统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Copyright © 2025 上海乾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41625号-1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