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乾思生物

生命科学产品一站式供应商

服务热线:021-34556080

产品中心

PRODUCTS CENTER

当前位置:首页产品中心细胞/细菌培养试剂细胞株大鼠正常结肠上皮细胞

大鼠正常结肠上皮细胞
产品简介:

大鼠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取自大鼠结肠黏膜层,具吸收营养、分泌黏液及屏障功能,参与肠道稳态维持,是研究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的重要细胞模型。

产品型号:

更新时间:2025-10-15

厂商性质:代理商

访 问 量 :216

服务热线

021-34556080

立即咨询
产品介绍

大鼠正常结肠上皮细胞

大鼠正常结肠上皮细胞是从健康大鼠结肠黏膜层分离培养获得的上皮细胞类型,凭借与人类结肠上皮细胞结构功能高度相似、易体外模拟肠道微环境、具备完整肠道屏障功能等优势,成为研究肠道生理调节、肠道屏障机制及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直肠癌)的核心模型细胞,在消化医学基础研究与药物研发中占据重要地位,应用技术成熟且研究成果对临床转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从细胞来源与分离培养来看,这类来源于大鼠结肠的上皮细胞,原始组织多取自健康成年大鼠(常用 SD 大鼠、Wistar 大鼠)的结肠中段 —— 该区域结肠结构完整,上皮细胞分布均匀且未受肠道炎症或菌群紊乱干扰。结肠上皮细胞主要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及潘氏细胞组成,其中吸收细胞与杯状细胞是维持肠道功能的核心细胞。分离过程需先去除结肠外膜的结缔组织与肌层,仅保留黏膜层,再将黏膜层分散为组织小块,通过温和的消化方式获得单细胞悬液,随后利用差速贴壁法结合细胞表面标志物筛选(如吸收细胞的蔗糖酶 - 异麦芽糖酶、杯状细胞的黏蛋白 MUC2),可获得纯度超过 90% 的特定类型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细胞约 4-6 天可贴壁生长并形成单层,传代后形态与功能稳定,其中吸收细胞可传代 3-5 代,杯状细胞可传代 4-6 代,能满足多数实验研究需求;若需长期使用,可通过永生化技术构建细胞系(如大鼠结肠上皮细胞系 RCE),进一步降低实验重复性成本。

在形态与生物学特性方面,这类来源于大鼠结肠的上皮细胞(以吸收细胞、杯状细胞为核心)呈现典型的肠道上皮特征与功能特异性。显微镜下观察,吸收细胞呈高柱状,细胞核位于细胞基部呈椭圆形,细胞质顶部富含微绒毛(构成刷状缘),可扩大吸收面积,高效摄取肠道内的水分、电解质及营养物质;杯状细胞呈高脚杯状,细胞核小而致密位于细胞基部,细胞质顶部富含黏液颗粒,可通过胞吐作用释放黏液。生物学特性上,这类细胞具有显著的肠道屏障功能 —— 吸收细胞间通过紧密连接、黏附连接等形成物理屏障,阻止肠道内有害物质(如内毒素、致病菌)进入血液循环;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可在结肠表面形成黏液层,不仅能润滑肠道、保护上皮细胞,还能为肠道菌群提供定植环境,维持菌群平衡;同时,细胞还能分泌抗菌肽(如防御素)与细胞因子(如 IL-8、TGF-β),参与肠道免疫反应,抵御病原体入侵。培养条件上,这类细胞适合在含 10%-15% 胎牛血清的 DMEM/F12 培养基(添加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等生长因子)中生长,于 37℃、5% CO₂培养箱内倍增时间约为 36-48 小时,传代过程中核型(多数保持大鼠正常二倍体核型)与物质吸收、黏液分泌等核心功能稳定,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在生理功能与疾病关联方面,这类来源于大鼠结肠的上皮细胞是维持肠道稳态的核心细胞,其功能异常是多种肠道疾病的关键病理环节。生理状态下,吸收细胞通过刷状缘上的转运体(如钠 - 葡萄糖转运体 SGLT1)吸收营养物质与水分,维持肠道内环境稳定;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层与吸收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共同构成 “肠道屏障",阻止有害物质渗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如胰高血糖素样肽 GLP-1)则调控肠道蠕动与消化液分泌。病理状态下,上皮细胞损伤或功能紊乱会引发一系列肠道疾病:例如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炎症因子(如 TNF-α、IL-6)导致吸收细胞紧密连接破坏、杯状细胞减少,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有害物质渗透引发黏膜炎症、溃疡;在结直肠癌中,结肠上皮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如 APC 基因、p53 基因),增殖失控并失去正常分化功能,形成肿瘤组织,侵犯周围肠道结构;在肠易激综合征中,上皮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失衡,导致肠道蠕动异常,引发腹痛、腹泻或便秘。

在消化医学研究应用中,这类来源于大鼠结肠的上皮细胞的应用场景覆盖基础研究与药物研发多个关键方向。在基础研究中,它是解析肠道生理机制与疾病病理过程的核心工具:科研人员可通过体外构建 “肠道上皮屏障模型",模拟体内肠道环境,检测跨上皮电阻值(TEER)评估屏障完整性,研究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致病菌(如大肠杆菌 O157:H7)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同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敲除或过表达关键基因(如 MUC2 基因、紧密连接蛋白 occludin 基因),可明确基因对肠道屏障、黏液分泌的调控作用,进一步阐明肠道疾病的分子机制。在疾病模型构建中,这类细胞可用于模拟肠道疾病:例如通过体外添加 TNF-α、IL-6 等炎症因子,构建溃疡性结肠炎细胞模型,观察紧密连接破坏与细胞凋亡变化;或通过诱导细胞基因突变,构建结直肠癌模型,研究肿瘤细胞增殖与侵袭机制。在药物研发中,这类细胞是筛选肠道治疗药物的重要平台: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可检测候选药物对紧密连接修复、杯状细胞黏液分泌的促进作用;针对结直肠癌,可评估药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同时通过检测药物对细胞活性、吸收功能的影响,评估药物的肠道毒性风险,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从科研价值与学科发展来看,这类来源于大鼠结肠的上皮细胞的应用极大推动了消化医学领域的研究进步,且为人类肠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基础研究中,以这类细胞为模型的研究成果,助力科学家阐明了 “肠道屏障" 的调控机制、肠道菌群与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路径,为理解人类肠道生理功能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 —— 例如通过大鼠结肠上皮细胞研究发现的短链脂肪酸对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已在人类溃疡性结肠炎辅助治疗中得到应用。临床转化方面,基于这类细胞的药物筛选结果,已推动多款肠道药物进入临床阶段,例如肠道黏膜保护剂通过增强黏液层厚度,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屏障功能;靶向紧密连接的药物通过修复上皮连接,缓解肠道炎症。此外,随着 3D 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将这类细胞与肠道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共培养构建 “3D 结肠类器官",可更真实模拟体内肠道结构与微环境,进一步提升实验结果的临床相关性,为精准研究肠道疾病、个性化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综上所述,这类来源于大鼠结肠的上皮细胞(以吸收细胞、杯状细胞为核心)凭借与人类结肠上皮细胞的高度同源性、明确的肠道屏障功能及便捷的研究操作,成为消化医学领域的 “核心模型细胞"。其在肠道生理研究、疾病机制解析及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既服务于基础科研突破,又推动了人类肠道疾病临床治疗水平的提升,对保障肠道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线留言

ONLINE MESSAGE

留言框

  • 产品:

  • 您的单位: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常用邮箱:

  • 省份:

  • 详细地址:

  • 补充说明:

  • 验证码:

    请输入计算结果(填写阿拉伯数字),如:三加四=7
  • 服务热线 021-34556080
  • 电子邮箱

    info@biobaiye.com

扫码加微信

Copyright © 2025 上海乾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41625号-1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