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乾思生物

生命科学产品一站式供应商

服务热线:021-34556080

产品中心

PRODUCTS CENTER

当前位置:首页产品中心细胞/细菌培养试剂细胞株PC-12(高分化) 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

PC-12(高分化) 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
产品简介:

PC-12(高分化) 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源自大鼠肿瘤,贴壁生长具长神经突起,高表达神经元标志物且强分泌儿茶酚胺,适用于神经发育、退行性疾病及神经损伤研究。

产品型号:

更新时间:2025-10-28

厂商性质:代理商

访 问 量 :391

服务热线

021-34556080

立即咨询
产品介绍

PC-12(高分化) 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

PC-12(高分化) 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是指经特定因子诱导后,从 PC-12 未分化细胞转型而来的贴壁生长细胞系。该状态下细胞显著丢失肿瘤特性,高度呈现神经元样结构与功能,兼具肾上腺嗜铬细胞的神经内分泌基础与神经元的信号传递潜能,成为神经发育、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神经损伤修复研究的核心模型,也是验证神经保护药物活性的标准化工具。

一、核心生物学特性(高分化专属特征)

(一)来源与功能定位

该细胞由 PC-12 未分化细胞经诱导分化而来,诱导过程通常以神经生长因子(NGF)为核心信号,促使细胞启动向交感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程序。高分化状态下,细胞虽保留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起源属性(如部分儿茶酚胺合成能力),但核心功能已转向神经元样作用 —— 具备神经突起形成、神经递质分泌及突触样结构构建能力,可模拟神经元的生长、信号传递与损伤反应,填bu了原代神经元培养周期长、稳定性差的研究空白。

(二)形态与增殖特征

高分化状态下,细胞形态与未分化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呈不规则梭形,贴壁生长时分散分布(无未分化细胞的 “细胞团" 特征),伸出大量细长神经突起(长度可达细胞直径的 5-10 倍),部分突起形成分支并相互连接,呈现典型的神经元网络形态;胞质内嗜碱性颗粒数量显著增加(约 20-30 个 / 细胞),颗粒体积增大且分布集中,是神经递质储存的核心结构;细胞核呈椭圆形,核仁模糊,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异染色质比例升高,符合分化细胞的核形态特征。

增殖能力大幅减弱,倍增时间延长至 120 小时以上,甚至停止增殖(与未分化细胞 48-72 小时的倍增时间形成显著差异);软琼脂克隆形成率 < 10%,几乎丧失肿瘤细胞的锚定非依赖性生长能力,反映其肿瘤特性的显著丢失。

(三)分子与功能特征

分子层面,高分化细胞的表型呈现 “神经元化" 特征,与未分化细胞差异显著:

  • 神经元标志物高表达:微管相关蛋白 MAP2、神经丝蛋白 NF-200、突触囊泡蛋白 SV2 等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表达量较未分化细胞提升 10-20 倍,通过免疫荧光可清晰观察到神经突起中的阳性信号,是判断高分化状态的核心指标;

  • 神经内分泌功能强化: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TrkA、p75NTR 表达量为未分化细胞的 2.5-3 倍,且受体多定位于神经突起末端,增强对神经信号的响应能力;儿茶酚胺合成通路核心酶(如多巴胺 β- 羟化酶 DBH)表达上调,分泌量达 3-5ng/10⁶细胞 / 24h,是未分化细胞的 3-5 倍,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精准定量;

  • 肿瘤标志物下调:嗜铬粒蛋白 A(CgA)、突触素(Synaptophysin)等肾上腺肿瘤相关标志物表达量降至未分化细胞的 30%-40%,反映肿瘤特性的弱化。

功能上,高分化细胞展现典型神经元响应:对神经毒性物质(如 6 - 羟基多巴胺、淀粉样蛋白 β)高度敏感,相同浓度处理下凋亡率是未分化细胞的 5-8 倍,且会出现神经突起wei缩、突触结构破坏等损伤表现,可模拟神经元损伤的病理过程;同时具备一定的信号传递能力,神经递质释放可被电刺激或化学信号调控,为神经信号传导机制研究提供可能。

二、体外培养与分化诱导条件

(一)分化诱导关键体系

从 PC-12 未分化细胞诱导至高分化状态,需采用专用诱导体系:

  • 基础培养基:选用 RPMI-1640 培养基,添加 1% 马血清 + 1% 胎牛血清(低血清环境可抑制增殖、促进分化,与未分化细胞的高血清培养形成对比);

  • 核心诱导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浓度控制在 50ng/mL(过低易导致分化不wan全,过高会增加细胞凋亡率),部分研究可联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提升分化效率;

  • 辅助条件:培养皿需提前用多聚赖氨酸包被(增强细胞贴壁能力,避免神经突起脱落),培养环境维持 37℃、5% CO₂、95% 湿度,pH 7.2-7.4,渗透压 280-320mOsm/kg。

诱导周期约 5-7 天,每日观察神经突起形成情况,当神经突起阳性细胞占比≥80%、突起长度≥细胞直径 5 倍时,判定为高分化状态,可用于后续实验。

(二)高分化细胞维护操作

高分化细胞因增殖能力弱、神经突起易损伤,维护需特别注意:

  • 培养基更换:每 3-4 天更换一次新鲜分化培养基,更换时采用 “半量更换法"(保留一半旧培养基,加入一半新培养基),避免因子浓度骤变导致神经突起wei缩;

  • 操作禁忌:严禁剧烈晃动培养皿或吹打细胞,如需转移细胞,需用低浓度解离液(含 0.01% EDTA)轻柔处理,且仅可在分化后 3-5 天内进行(超过 5 天神经突起易断裂);

  • 状态监控:每日通过显微镜观察神经突起完整性,每周通过免疫荧光检测 MAP2 表达(确保高表达状态),每两周检测儿茶酚胺分泌量,防止细胞出现 “去分化" 现象(表现为神经突起缩短、神经元标志物下调)。

(三)冻存与复苏限制

高分化细胞因神经突起脆弱,不建议常规冻存:冻存过程中冰晶易导致神经突起断裂,复苏后细胞存活率通常 < 30%,且难以恢复高分化表型。若需短期保存,可将细胞置于 4℃环境中暂存(不超过 48 小时),期间停止更换培养基,恢复培养后需补充新鲜 NGF(50ng/mL),培养 24 小时后观察神经突起状态,确认无明显损伤后再使用。

三、主要实验应用场景(高分化专属)

(一)神经发育与分化机制研究

高分化细胞是解析神经分化后期机制的理想模型:

  • 神经突起生长调控:通过检测不同信号分子(如轴突导向因子 Netrin-1、Slit)对神经突起长度、分支数量的影响,结合 Western blot 分析细胞骨架蛋白(如 Tubulin、Actin)的表达与磷酸化水平,探索神经突起生长的分子机制;

  • 突触形成机制:利用高分化细胞可形成突触样结构的特性,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检测突触前蛋白(Synapsin I)与突触后蛋白(PSD-95)的分布,研究突触形成过程中关键基因(如 neuroligin、neurexin)的调控作用,为神经发育异常相关疾病研究提供依据。

(二)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构建与药物筛选

依托高分化细胞的神经元样特性,可构建多种疾病体外模型并开展药物筛选:

  • 帕金森病模型:用 6 - 羟基多巴胺处理高分化细胞,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损伤,检测细胞凋亡率、儿茶酚胺分泌量及 TH 蛋白表达变化,筛选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如抗氧化剂、多巴胺前体物质);

  • 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用淀粉样蛋白 β(Aβ)或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诱导剂处理细胞,观察神经突起wei

  1. 分化状态稳定性控制:高分化细胞易出现 “去分化",培养过程中需维持 NGF 浓度稳定(50ng/mL),避免血清浓度升高(不可超过 1% 马血清 + 1% 胎牛血清),且培养时间不宜超过 10 天(超过后细胞易逐渐丢失分化表型),建议每周重新诱导分化一批细胞,确保实验材料的一致性。

  1. 损伤实验操作规范:开展神经毒性或损伤实验时,需设置 “未损伤高分化细胞" 作为空白对照,同时设置 “溶剂处理组"(如 6 - 羟基多巴胺的溶剂组),排除溶剂对细胞的非特异性影响;损伤诱导剂浓度需通过预实验确定(选择可导致 50%-60% 细胞损伤的浓度),避免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大量死亡,或浓度过低无法达到损伤效果。

  1. 与未分化细胞的对比设计:若需研究 “分化状态对细胞功能的影响",需同步培养 PC-12 未分化细胞作为对照,确保两组细胞的培养环境(如血清批次、培养箱条件)一致,仅差异在于是否进行分化诱导,通过对比明确高分化状态的专属功能及分子机制,避免单一细胞状态实验导致结果片面。


 

在线留言

ONLINE MESSAGE

留言框

  • 产品:

  • 您的单位: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常用邮箱:

  • 省份:

  • 详细地址:

  • 补充说明:

  • 验证码:

    请输入计算结果(填写阿拉伯数字),如:三加四=7
  • 服务热线 021-34556080
  • 电子邮箱

    info@biobaiye.com

扫码加微信

Copyright © 2025 上海乾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41625号-1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sitemap.xml